誘導排卵過程,說穿了也就是進入人工生殖療程。最怕遇到的狀況就是「卵不長」以及「卵跑掉」今天來討論一下誘導排卵幾個會遇到的突發狀況以及怎麼去應對處理。
誘導排卵偶爾會出現的突發狀況有哪些?
1. 對誘導排卵針劑無反應
這裡提到的藥物是含有“促濾泡成熟激素FSH”的排卵針劑。正常情況而言,在卵泡成熟與成長過程,前期需要的是FSH的刺激,所以療程開始幾乎都是使用此類排卵針。
但是有些人在施打了5-6天後,發現卵泡對藥物無反應,此時就要懷疑是否自身濾泡上的接受器(receptor)發生異常。這種情況下常會需要改變藥物或是增加針劑的劑量,有時候會添加含有「促黃體成長激素LH」類的藥物。
另外一種可嘗試的做法,就是先停止針劑使用,讓身體休息幾天,考慮僅使用口服排卵藥。沈醫師之前曾有位病人即是如此,在休息過後,後來幸運取到卵並養成囊胚,小孩現在已快滿週歲了!
2. 誘導排卵過程中出現提早黃體素上升
這種情況發生比例約佔一般誘導排卵療程的38%左右。 通常跟施打了FSH排卵針有關。 因為用藥反應後的卵泡數增加以及上升的雌激素濃度,帶動了黃體素的製造(但這不是每一個人都會發生)。然而,在取卵前黃體素就先”偷跑了”會造成甚麼影響呢? 最大的影響就在於”子宮內膜接受度”,也就是說會影響胚胎著床。
諸多文獻在對於這種”取卵前無預期的黃體素提早上升”對於懷孕率的影響,目前公認的範圍是如果黃體素數值超過1.5ng/ml,醫師評估可能建議採取冷凍胚胎療程取代鮮胚植入,取卵照樣進行,也不會因此影響卵子品質,但若子宮內膜判斷不適合植入,醫師通常會建議冷凍胚胎。總言之,端看每個人的反應及狀況醫師會提供較適合方案!
3. 過早的排卵訊號上升
我們常講的排卵訊號,就是一種叫做”促黃體成長激素LH”的荷爾蒙。一般大家熟知的排卵試紙就是在驗這個。 正常而言,LH的上升,多會在接近排卵日,也就是當卵泡超過1.8-2.0公分後,為了避免療程中內生性的LH上升,我們會用”施打拮抗劑”或是”利用口服黃體素“來抑制LH,避免提早「跑卵」。
假如發生LH數值比預期的要提早升高,那就會根據數值來決定施打破卵針以及提早取卵的時間。這也是為何在療程中會需要抽血觀察荷爾蒙數值的原因。
而卵少的個案,往往在取卵手術前,我們會再重複確認濾泡是否還沒排掉。
上述的情況,是一般遇到後比較常見的原因及處理方式。當然還有其他特殊的狀況,就有賴臨床醫師的經驗。
排卵誘導建議:與專業醫師評估討論
每個人對於用藥的反應與適合的方式不盡相同,我知道大家會上網搜尋資訊,或甚至跟親友交流。但沈醫師還是老話一句:親自在門診與專業醫師討論評估,才能得到最適合自己且有效應的結果喔!
作者資訊
禾馨宜蘊生殖中心-沈孟勳醫師
副院長/主治醫師
主治專長:試管嬰兒、人工受孕、冷凍卵子、卵巢功能異常、早期卵巢功能衰竭、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腔鏡手術、高階婦產科手術多囊性卵巢、內分泌異常、卵子研究、不成熟卵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