胚胎植入,這重要的一刻,怎樣做最好?這是大家朝思暮想的課題。歐盟的《人類生殖醫學期刊》,最近給了我們不錯的建議。例如:使用超音波導引或胚胎膠水等來輔助著床等。
1. 在超音波導引之下進行胚胎植入,並且使用軟式胚胎植入導管。
2. 添加玻尿酸又稱胚胎膠水來輔助著床。
被認為有害的:
1. 臥床:植入後採取「臥床休息」策略,明顯會減少懷孕率。
發展中還不確定但可能有效的:
1. 靜脈注射Atosiban(子宮安定劑)
2. 子宮內灌注G-CSF或hCG
期刊參考分析過去20年資料,參考3,685篇論文,精選其中228篇,188個夠水準的RCT(隨機對照試驗)。
所以是涵括近六萬人的臨床資料分析,洋洋灑灑21頁的報告,當然具有參考價值。
超音波導引下,進行胚胎植入,和使用比較軟的胚胎植入導管,已是行之有年的標準做法了,並無新意。
胚胎植入時,可以考慮使用「胚胎膠水」
添加「胚胎膠水」(玻尿酸) 來輔助著床,到底是否有效,這幾年來的看法起起落落。
這一回在嚴格的檢視之下,被特別提出來肯定,還蠻特別的。但問題還在於怎麼使用。
其功效並不只是過去所想的,希望讓胚胎放進子宮時,像膠水一樣可以幫助胚胎,黏上子宮內膜而已。
(此產品一開始就被稱為「胚胎膠水」EmbryoGlue,厲害的行銷手法。)
新的觀念,是提早在植入前的一段時間(約2-3小時)將「玻尿酸」(胚胎膠水)作為和胚胎共同培養的加強物質,增加胚胎的著床能力。不再只是膠水角色。
胚胎植入的3種輔助藥物
再談幾個初步看起來,被歸類為蠻有希望的三種植入輔助藥物:這些藥物主要用來放鬆子宮,或者用來增加子宮內膜對胚胎的接受度。
1.子宮灌注、或皮下注射 (G-CSF)
目標在改善子宮腔環境,用在多次治療失敗、子宮內膜薄的病人。
2. 靜脈注射 (Atosiban)
旨在減少子宮的收縮。用在多次失敗或壓力大,困難植入的病人。
3. 子宮灌注 (hCG)
胚胎植入前15分鐘內,注射約500IU 的hCG入子宮內,希望能增加子宮接受胚胎的能力。hCG 很容易取得。
但這些參考數據,只是來自規模較小的研究,證據力尚不足。若想作為常態使用,還須更大型的研究。
在台灣都有一些生殖中心在試用,加上最近被談論很多的「萬能」PRP等,都是大家的「新歡」。潮起潮落,到底在一兩年之後我們會不會再談論它們,就拭目以待吧。
胚胎植入的其他方法?
接著就是一些被歸類為沒有效的,五花八門。如果每一樣都去試,那還蠻累的:
*藥物方面:特別的抗生素、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阿司匹靈、類固醇、長效黃體素注射劑17-HOC。
*放鬆治療:針灸、聽音樂、精神專注訓練、按摩、催眠。
*植入時的操作:漲滿膀胱的植入方式、放鬆鴨嘴夾子宮頸、用電動幫浦控制胚胎注射入子宮腔速度、各種不同的子宮頸黏液清理方式、置胚導管內使用空氣或培養液、放置胚胎的特殊位置、經過子宮肌肉層注射入子宮腔等。
漲滿膀胱?針灸?可以輔助胚胎植入嗎
這裡特別要談一下「漲滿膀胱」的植入方式和常常被討論的「針灸」。
基本上大家已經認同,利用超音波來引導植入成績比較好。超音波可以從腹部做或從陰道做。
如果是用腹部超音波導引植入,必須先漲膀胱。
膀胱漲了,腹部超音波容易透過膀胱,看清子宮腔內導管的位置。小小缺點是漲膀胱讓病人不太舒服,偶爾會引起子宮痙攣;執行的時候,要有助手配合移動超音波的探頭。
優點是,這樣的植入方式比較普遍,做法上也比較一致。
(子宮非常前傾的病人,漲膀胱可以修正子宮角度,相對便利。)
使用「陰道超音波」導引植入,不需要漲膀胱,病人比較舒服,之後也比較不會腹痛。
同時因為探頭接近子宮,子宮腔看得比較清楚;並且有單人即可操作的優點。
但是需要額外的訓練,比較不普遍。(我個人則是比較偏好這一種方式的植入)
重點是,歐盟的研究報告認為,漲不漲膀胱的這兩種做法,懷孕率大致上其實差不多,
雖然有些生殖中心堅持經陰道超音波植入的成績好一點,但這端看個別經驗。
既然成功率不會差太多,就依自己醫師熟悉的習慣來植入就可以,順利植入比較重要。
還有一些輔助醫療,不易取得足夠的科學實證,但病人蠻喜歡的。像針灸、音樂等,實質上也可以適當減低病人的焦慮,間接達成一些助益 ,其實無可厚非。
美國最好的試管嬰兒中心,都做哪些輔助治療
美國最近一個由人工協助生殖學會(SART)發表的,選出全美13家最好的試管嬰兒中心,看他們都在做些什麼。
結果發現表現傑出的中心,對卵巢功能不好的這一群困難的病人,
許多都還是提供針灸及輔酶CoQ10。
表示不少病人遇到治療困頓時,需要這些輔助療法。
我們優秀的中醫師們,也常常在這些時候伸出援手。
倒是,有一樣很清楚的:
植入後的臥床休息,已經知道沒有好處,而且還可能減少懷孕率。
這個我過去的文章已經談了很多了,不必再贅述。
美國的醫生會跟病人說,只要不是去爬喜馬拉雅山或是去跑馬拉松就可以。
去年我有一個病人植入後,忍不住還是去跑了半馬。
還有繼續重訓的。(這是當今年輕人的好習慣。)
幾年前有一對牙醫師夫婦在胚胎植入後,相偕去日本,騎了兩個星期的重機車旅行。
當然這些病人都懷孕了,也沒有怎麼樣。提這些個案,只是佐證多年來研究
所顯示的證據:不必刻意臥床,正常生活就好!
影響胚胎植入的成功與否的因素很多,這篇歐洲的研究只分析胚胎植入的24小時的相關的步驟,供大家參考。
在我看來,重視取卵前的評估和用藥策略,作好胚胎實驗室的操作和品管,養出優質胚胎還是最重要。正確的事,認真做好就可以了。
作者資訊
禾馨宜蘊生殖中心-劉志鴻醫師
醫療總顧問/主治醫師
主治專長:不孕症治療、嚴重男性不孕症、試管嬰兒、胚胎著床失敗治療、卵巢功能低下、多囊性卵巢、生殖內分泌治療、精卵捐贈、凍卵